无线电领域中的多普勒效应及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Chrjstian.Doppler首先发现并加以研究而得名的,其内容为:由于波源和接收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运动而造成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之间发生变化,其具体表现为:假如一列火车鸣叫着由远而近驶过你身边时,你所听到的汽笛鸣啼声会越来越尖锐,而当火车继续鸣叫着离你远去时,你所听到的汽笛声会越来越低沉,值得留意的是,作为声源的火车汽笛声波频率并没有由于运动而发生改变,发生变化的是你的耳朵所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假如火车和你之间相对运动速度为0时,你就不会有这种声调变化的感觉了。 在无线电领域里也同样存在着“多普勒效应”,假设一部发射机与一部接收机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将与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频率之间产生一个差值。 设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频率为(f发),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f收),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V,则有如下公式:f收=c±v/λ=f发±v/λ=f发±f移;其中C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3×10(的8次方)米/秒,(f移)即为多普勒频移,(f移)的大小取决于信号波长λ及相对运动速度V,由f移=v/λ得出:当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以每秒一个波长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即为1Hz。
页:
[1]